从改革开放至今,杨安镇与调味品已有40年的不解之缘。目前杨安镇的税收95%来自调味品的贸易、生产和深加工,全镇5万余人近三分之二人口从事与调味品相关的行业,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。
“杨安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,那时曾是杨家将屯兵的地方。”杨安镇是以香辛料为基础集贸易、生产、深加工、出口为一体的调味品集散地,前后经过四个阶段共40多年的发展历史:
第一阶段,原始贸易期。上世纪70年代后期,即1976~1977年,在计划经济、挣工分年代,以杜占臣为首的第一代调味人偶然发现,将辣椒加工成辣椒面出售能够获利,后来又扩展到“十三香”等品类。随着改革开放,这些首先跑市场的人成为村集体的业务员,自然也是首先富起来的第一代调味品人。
第二阶段,繁荣期。1980年到1995年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的利好政策,有着商贸基因的杨安镇人更是如鱼得水。1992年,杨安镇政府在省道边以民宿为基础,建造了拥有700多家门店的调味品原料市场。在交易旺季,交易品类有600多种,每天进出的大货车有40~50辆。可以说,当时杨安镇掌控着全国八角、胡椒的市场行情。
第三阶段,转型期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、规范,到90年代后期,经过近20年的市场洗礼,杨安镇的调味品市场已经十分成熟,这时一部分调味品人走出杨安镇,走向北京、广西、海南等全国市场,像北京新发地、广西玉林等调味品市场,近四成从业者都是乐陵和杨安镇人;大部分人则留在杨安镇,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发展,形成了贸易、制作、加工一条龙产业链。
第四阶段,高速发展期。2000年至今,杨安镇登记在册的工商业户发展为2000多家,深加工企业达253家,规模以上企业有52家,具有出口资格的有13家,形成了具有八大类200多个品种,卖全国、卖全球,年交易量达100亿的山东省调味品特色镇。
杨安镇从原来一家一户的调味品家庭式作坊,到现在形成加工、制作、生产、贸易、批发一条龙产业链。
经过几代杨安调料人的不懈努力,时至今日,杨安镇已聚集了像飞达这样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像云海、龙盛等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杨安镇也因此在2016年被农业部命名为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”,2017年获“山东省首批调味品特色镇”。
调味品是乐陵的七大产业之一,另外六大产业包括五金机械装备、食品加工、汽车零部件、新能源汽车、体育、精细化工等。实际上,杨安镇的香辛料占长江以北50%以上的市场份额。
目前杨安镇调味品企业发展到现在主要分为四大类:
第一类,像“飞达”“天宇”这样的外向型企业,主要做国外业务。飞达的黄金椒,口味偏酸和辣,非常符合国外消费者的口味。
第二类,像“庞大”、“乐畅”“华畅”“乐家客”等小包装为主的企业,直接面对老百姓,产品全部进入国内各大型商超,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通过商超进行销售。
第三类,做食品工业的,像“金源”“山东海天”“腾达”,他们面对工业客户,直接对接“康师傅”“统一”“雨润”“双汇”等大型企业。
第四类,做中轻个体化,企业有“神厨”、“华畅”、“祥瑞”,他们直接面向的是餐饮行业,包括餐饮连锁以及旅游行业。
|